经济大省如梁如柱证券配资平台,担当者立势;
现代农业如桅如帆,创新者领航。
在珠江潮涌与南海波涛的交响中,广东以970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的硬核实力,稳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。水果飘香、渔船满仓的丰收图景背后,是5507家龙头企业、1.63万亿规上加工营收的产业积淀。
8月26日,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(岭南特色农业专场)上,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介绍,广东在发展岭南特色农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,依然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、生物种业实力不强、农机推广应用面小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分散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部分农业标准仍不完善等问题。
如何以创新之笔,在岭南沃野绘就农业现代化的壮美画卷?答案藏在“科技赋能、链式融合、政策创新”的三重突破之中。
(一)
舟大者任重,经济大省当立“顶梁柱”之志。
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、经济大省,广东农产品供给影响着全国14亿人的“菜篮子”。当36.8万份农业种质资源在“粤强种芯”工程中苏醒,超级稻、水产新品种的全国占比彰显着岭南科研的厚积薄发,广东农业正以“国之大者”的担当,守护着“中国饭碗”的岭南分量。
使命感意味着目标清晰。对标“十四五”农业现代化目标,广东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抓手,在茂南罗非鱼产业园、汕尾海洋种业基地等阵地展开攻坚。正如刘耀光院士所言:“生物育种的突破,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权。”
使命感更是一种紧迫感。当深圳大疆农业无人机以96%的市占率领跑全国,当华南农大无人农场技术在30个省市落地生根,广东正以时不我待的闯劲,在丘陵山地农机研发、深远海养殖装备等领域加速突围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农业现代化,广东不能等、等不起”。
(二)
大梁是承重核心,创新驱动须精准“落子”。
在推动种业振兴上打头阵,在智慧农机研发上勇争先,在海洋牧场建设上走在前。广东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,需要既观全局又谋一域,既重突破又强协同。
观全局,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。面对生物育种技术“卡脖子”难题,广东需整合院校企资源,在基因编辑、智能育种等领域实现“从0到1”的跨越。正如罗锡文院士建议:“中小型农机研发要像造手机一样精准,既要解决丘陵山地‘无机可用’的痛点,更要构建‘研发-应用-反馈’的闭环生态。”
谋一域,特色是核心竞争力。从陆丰荔枝、清远鸡到湛江对虾,广东需以“一县一园”为载体,推动预制菜、生物制品等深加工矩阵崛起。海大集团在汕尾建设的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,正是“陆海接力”模式的典范——通过工厂化循环水育苗、深海网箱养殖的衔接,实现“从苗种到餐桌”的全链可控。
强协同,改革是关键一招。针对农业标准不完善、金融保险滞后等问题,广东需创新“农业保险+期货”机制,探索养殖网箱、智能装备抵押贷款,让政策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。正如薛华董事长所言:“工厂化养殖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商业模式创新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形成合力。”
(三)
大梁是结构支撑,联农带农方显“真担当”。
“农业现代化,关键是农民现代化。”广东以“产业链党委+双中心”模式,将5507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转化为农民增收的“乘数效应”。茂南产业园带动十万农户就业增收,正是“大梁带小梁”的生动写照。
带动力,体现在“头雁领航”。作为全国首个突破2000万吨饲料销量的企业,海大集团以“种苗+饲料+动保”的全产业链布局,带动200万养殖户增收。其自主研发的9个水产新品种,更让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实现“中国种、中国养”。
带动力,彰显于科技普惠。当深圳大疆的农业无人机飞入云浮山地,当华南农大的无人农场技术落地河源梯田,广东正以“科技下乡”破解“无机可用”难题。罗锡文院士团队研发的山地轨道运输机,让荔枝运输效率提升5倍,正是科技惠民的鲜活注脚。
带动力,更升华于制度创新。从“五统一”高标准农田建设到“设备贷”风险补偿保险,广东以政策创新激活沉睡资源。当养殖网箱、智能装备纳入可抵押范围,当风险补偿机制为深海养殖保驾护航,农业投资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正在打通。
从基因编辑实验室到深远海网箱,从无人农场到预制菜中央厨房,广东正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锐气,将农业现代化的答卷写在岭南大地上。既追求产业兴旺的丰硕成果,也追求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,把科技创新的动能持续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效,在打造农业强省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担当作为,岭南热土重任在肩、大有可为。
以创新为帆,以协同为桨,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航船,正劈波斩浪,驶向更加壮阔的星辰大海。
作者:王猛
来源:南方农村报证券配资平台
鼎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